形态描述
形态 雄性成鸟:额基黑色,与延伸至肩的贯眼纹相连;额基后部具狭窄白缘,连于白色眉纹;上体及两翅表面均石板蓝;中央尾羽与背同色;次两对尾羽黑色,外侧羽片和先端石板蓝;其余尾羽略同,内侧羽片尚具白色次端斑;飞羽暗褐;颊、颈侧和颊、喉皆棕白;体转淡灰棕至灰棕色,两胁较深,或微染以石板蓝;翅下覆羽灰白或稍缀皮黄色。
雌性成鸟:与雄鸟相似,但上体蓝色稍浅;前额白色沾棕;冠部杂有灰褐色;黑色贯眼纹不如雄鸟浓亮。
雄性幼鸟:上体较成鸟污暗,少蓝而多石板色;头侧宽纹不如成鸟乌亮;下体或多棕黄色。
雌性幼鸟:与雄性幼鸟相似。
虹膜暗褐色;嘴黑色或石板黑,下嘴基部青白色;附踱石板灰、或呈浅褐至黑褐色。幼鸟嘴和跗蹠概黑色,下嘴基部或呈乳白色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10.5* 107.8** 14.4 69.7 37.9 16.5
♂♂(19) (7-15)(88-115)(13-15.5)(66.5-73.5)(36-40) (15-17.5)
9.8*** 109.8 14.0 65.6 35.5 16.4
♀♀(7) (9-11) (104-122) (13-15) (64-68) (33-38.5) (16-17.5)
*14 ♂♂平均值:**15♂♂平均值;***6♀♀平均值。
雌性成鸟:与雄鸟相似,但上体蓝色稍浅;前额白色沾棕;冠部杂有灰褐色;黑色贯眼纹不如雄鸟浓亮。
雄性幼鸟:上体较成鸟污暗,少蓝而多石板色;头侧宽纹不如成鸟乌亮;下体或多棕黄色。
雌性幼鸟:与雄性幼鸟相似。
虹膜暗褐色;嘴黑色或石板黑,下嘴基部青白色;附踱石板灰、或呈浅褐至黑褐色。幼鸟嘴和跗蹠概黑色,下嘴基部或呈乳白色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10.5* 107.8** 14.4 69.7 37.9 16.5
♂♂(19) (7-15)(88-115)(13-15.5)(66.5-73.5)(36-40) (15-17.5)
9.8*** 109.8 14.0 65.6 35.5 16.4
♀♀(7) (9-11) (104-122) (13-15) (64-68) (33-38.5) (16-17.5)
*14 ♂♂平均值:**15♂♂平均值;***6♀♀平均值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上体石板蓝,黑色贯眼纹达肩,整个下体淡灰棕。
大小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10.5* 107.8** 14.4 69.7 37.9 16.5
♂♂(19) (7-15)(88-115)(13-15.5)(66.5-73.5)(36-40) (15-17.5)
9.8*** 109.8 14.0 65.6 35.5 16.4
♀♀(7) (9-11) (104-122) (13-15) (64-68) (33-38.5) (16-17.5)
*14 ♂♂平均值:**15♂♂平均值;***6♀♀平均值。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10.5* 107.8** 14.4 69.7 37.9 16.5
♂♂(19) (7-15)(88-115)(13-15.5)(66.5-73.5)(36-40) (15-17.5)
9.8*** 109.8 14.0 65.6 35.5 16.4
♀♀(7) (9-11) (104-122) (13-15) (64-68) (33-38.5) (16-17.5)
*14 ♂♂平均值:**15♂♂平均值;***6♀♀平均值。
生物学
生态 栖于海拔1,300—3,200米中山和高山沟谷林、山坡针叶林或针、阔叶混交林带。性活泼,晨昏之际多单独或结群频繁活动于林间。具有一般类的习性,善于在树干上作短距离边跳跃边爬旬的攀行,觅寻树皮缝隙中的昆虫为食。冬季在云南中部元江河畔哀牢山坡的针阔叶混交林中,曾看到它们与普通混群活动。
1964年6月27—28日,在云南双江(海拔1,450米)采得雌性和雄性幼鸟各2只,均在换羽。一只雄鸟嘴角黄色;体羽有换羽痕迹;右侧第8枚初级飞羽正脱换;外侧尾羽刚出鞘。另一只雄鸟体羽见换羽痕迹;右侧第5枚初级飞羽尚未出鞘,呈羽芽状;第六枚未长全;中央尾羽正脱换;外侧2枚尾羽即将长全;其余尾羽刚出鞘。一只雌鸟嘴基软;两翅第四枚初级飞羽未出鞘;第五枚飞羽均未长全;左侧第十枚刚长出羽芽;尾羽未长全。另一只雌鸟嘴基软;体羽有换羽痕迹;第四、十枚飞羽均未长全;尾羽亦未长全。
1964年7月30日在云南景东(海拔1,300米)采到1只雄性幼鸟,嘴基角黄色;体羽有换羽痕迹。
剖检4月、6—7月、9月、12月采自云南和四川的11只鸟胃,内容物有鳞翅目幼虫、鞘翅目昆虫、蚂蚁、蝽象(各1次)以及其它昆虫(6次);3个胃内分别剖有花蕊、松子和果实。
滇是我国特有的鸟类,又主要捕食农林害虫,应予以保护。
1964年6月27—28日,在云南双江(海拔1,450米)采得雌性和雄性幼鸟各2只,均在换羽。一只雄鸟嘴角黄色;体羽有换羽痕迹;右侧第8枚初级飞羽正脱换;外侧尾羽刚出鞘。另一只雄鸟体羽见换羽痕迹;右侧第5枚初级飞羽尚未出鞘,呈羽芽状;第六枚未长全;中央尾羽正脱换;外侧2枚尾羽即将长全;其余尾羽刚出鞘。一只雌鸟嘴基软;两翅第四枚初级飞羽未出鞘;第五枚飞羽均未长全;左侧第十枚刚长出羽芽;尾羽未长全。另一只雌鸟嘴基软;体羽有换羽痕迹;第四、十枚飞羽均未长全;尾羽亦未长全。
1964年7月30日在云南景东(海拔1,300米)采到1只雄性幼鸟,嘴基角黄色;体羽有换羽痕迹。
剖检4月、6—7月、9月、12月采自云南和四川的11只鸟胃,内容物有鳞翅目幼虫、鞘翅目昆虫、蚂蚁、蝽象(各1次)以及其它昆虫(6次);3个胃内分别剖有花蕊、松子和果实。
滇是我国特有的鸟类,又主要捕食农林害虫,应予以保护。
生境信息
生态 栖于海拔1,300—3,200米中山和高山沟谷林、山坡针叶林或针、阔叶混交林带。性活泼,晨昏之际多单独或结群频繁活动于林间。具有一般类的习性,善于在树干上作短距离边跳跃边爬旬的攀行,觅寻树皮缝隙中的昆虫为食。冬季在云南中部元江河畔哀牢山坡的针阔叶混交林中,曾看到它们与普通混群活动。
1964年6月27—28日,在云南双江(海拔1,450米)采得雌性和雄性幼鸟各2只,均在换羽。一只雄鸟嘴角黄色;体羽有换羽痕迹;右侧第8枚初级飞羽正脱换;外侧尾羽刚出鞘。另一只雄鸟体羽见换羽痕迹;右侧第5枚初级飞羽尚未出鞘,呈羽芽状;第六枚未长全;中央尾羽正脱换;外侧2枚尾羽即将长全;其余尾羽刚出鞘。一只雌鸟嘴基软;两翅第四枚初级飞羽未出鞘;第五枚飞羽均未长全;左侧第十枚刚长出羽芽;尾羽未长全。另一只雌鸟嘴基软;体羽有换羽痕迹;第四、十枚飞羽均未长全;尾羽亦未长全。
1964年7月30日在云南景东(海拔1,300米)采到1只雄性幼鸟,嘴基角黄色;体羽有换羽痕迹。
剖检4月、6—7月、9月、12月采自云南和四川的11只鸟胃,内容物有鳞翅目幼虫、鞘翅目昆虫、蚂蚁、蝽象(各1次)以及其它昆虫(6次);3个胃内分别剖有花蕊、松子和果实。
1964年6月27—28日,在云南双江(海拔1,450米)采得雌性和雄性幼鸟各2只,均在换羽。一只雄鸟嘴角黄色;体羽有换羽痕迹;右侧第8枚初级飞羽正脱换;外侧尾羽刚出鞘。另一只雄鸟体羽见换羽痕迹;右侧第5枚初级飞羽尚未出鞘,呈羽芽状;第六枚未长全;中央尾羽正脱换;外侧2枚尾羽即将长全;其余尾羽刚出鞘。一只雌鸟嘴基软;两翅第四枚初级飞羽未出鞘;第五枚飞羽均未长全;左侧第十枚刚长出羽芽;尾羽未长全。另一只雌鸟嘴基软;体羽有换羽痕迹;第四、十枚飞羽均未长全;尾羽亦未长全。
1964年7月30日在云南景东(海拔1,300米)采到1只雄性幼鸟,嘴基角黄色;体羽有换羽痕迹。
剖检4月、6—7月、9月、12月采自云南和四川的11只鸟胃,内容物有鳞翅目幼虫、鞘翅目昆虫、蚂蚁、蝽象(各1次)以及其它昆虫(6次);3个胃内分别剖有花蕊、松子和果实。
海拔范围
栖于海拔1,300—3,200米中山和高山沟谷林、山坡针叶林或针、阔叶混交林带。
国内分布
仅限于国内,是我国的特产种,见于西藏东南部察隅,四川西部雅江、西南部西昌、会东、木里,云南西北部中甸、维西、丽江、西部洱源、鸡足山、西南部镇康、双江、中部楚雄、双柏、景东、新平、峨山、南部景谷(留鸟)。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5月采自云南景东(海拔2,100米)的一只雄鸟,前额基污黑无白色;头侧黑色纵纹暗淡无光;短眉纹;颊、颈侧均淡棕黄;喉部棕白色;腹面及尾下覆羽转深,呈污灰棕色;余体羽与本种成鸟相似。此鸟下嘴基部微带黄色,但嘴型特纤细且短,仅10.5毫米,与其他标本显著不同,是年龄差异或为种群差异,还需更多标本才能确定。